69327-76-0 噻嗪酮

噻嗪酮

英文名称:buprofezin
CAS:

69327-76-0

分子式:C16H23N3OS
精选商品
  • 化合物简介
  • 基本信息
  • 编号系统
  • 物化性质
  • 安全信息
  • 生产方法及用途
  • MSDS
  • 图谱
  • 分析方法

噻嗪酮简介

Buprofezin is a insecticide which works as a chitin synthesis inhibitor. Buprofezin is used to control stubborn rice pests and is effective in controlling green leaf hoppers and white back plant hoppers for long durations.

噻嗪酮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噻嗪酮 英文名称 buprofezin
中文别名

稻虱净; 扑虱灵; 稻虱灵; 2-叔丁亚氨基-3-异丙基-5-苯基-3,4,5,6-四氢-2H-1,3,5-噻二嗪-4-酮; 扑虱灵,2-叔丁亚氨基-3-异丙基-5-苯基-3,4,5,6-四氢-2H-1,3,5-噻二嗪-4-酮; 2-特-丁亚胺基-3-异丙基-5-苯基-3,4,5,6-四氢-2H-1,3,5-噻二嗪-4-酮; 优乐得;

查看更多中文别名
英文别名

Buprofezin; VIAPPLA; PP618; Aproad; APPLAUD; Buprofenzin; Appland; BUTYL; BUPROLEX; NNI 750;

查看更多英文别名
CAS号 69327-76-0 分子式 C16H23N3OS
分子量 305.43800 精确质量 305.15600
PSA 61.21000 LOGP 4.18510

噻嗪酮编号系统

UNII 3B8KGI239I

噻嗪酮物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白色至淡黄色结晶粉末
密度:
1.18
沸点:
273°C (12 torr)
熔点:
104-106°C
闪点:
176-178°C
折射率:
1.52-1.522
水溶解性:
0.9 mg/L at 20 ºC
稳定性:
Stable at normal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储存条件:
库房通风低温干燥,与食品原料分开储运

安全信息

RTECS号:
XI2865000

生产方法及用途

生产方法

1.非光气合成
法1)特丁基异硫氰酸酯的制备 将74.1g叔丁醇、600mL水、95.1g硫氰化铵混合后,升温至75℃,在30min内将200mL浓盐酸滴加到反应液中,然后升温至85℃,在此温度下搅拌反应5h。反应液温度降至约30℃,静置,分出水层,油层用水洗涤,得黄色油状物103g,减压收集80℃/16kPa馏分98.5g,收率86.7%
。2)N-特丁基-N'-异丙基硫脲的制备 将24.8g(含量92.8%)特丁基异硫氰酸酯和70mL甲苯混合后,将反应液冷却到10℃,搅拌下将13.1g异丙胺和10mL甲苯的溶液滴入反应液,反应温度不超过20℃,再在室温搅拌3h,过滤,用甲苯洗涤、干燥,得产物33.5g,m.p.140~145℃(乙醇重结晶,m.p.149~150),含量97.0%,收率93.4%。也有报道:0.3mol特丁基异硫氰酸酯、0.32mol异丙胺,用70mL石油醚溶解,室温反应24h制得,收率97%
。3)N-甲基-N-苯基甲酰胺的制备 将85.6g N-甲基苯胺、56.0g(含量85%)甲酸和150mL甲苯升温回流3~4h共沸脱水,使回流液透时为止。减压下尽可能把甲苯和过量的甲酸蒸出,得粗品110g,减压收集110~113℃/0.8~0.9kPa馏分98.0g,m.p. 13~14℃,收率90.7%
。4)N-氯甲基-N-苯基氨基甲酰氯的制备 将76.8g(含量89.1%)N-甲基-N-苯基甲酰胺、500mL四氯化碳和3g偶氮异丁腈,在搅拌下慢慢通入氯气,并控制反应温度在15min内升至回流,通氯气约1h计100g。蒸出四氯化碳,得粗品油状物108g,经凝固变为固体,m.p.35~40℃ (正己烷重结晶,m.p.46~47℃),含量88.7%,收率93.2%
。5)噻嗪酮的合成 将11.5g N-氯甲基-N-苯基氨基甲酰氯10mL甲苯的溶液,滴加到由氢氧化钠、甲苯和9.0g N-特丁基-N'-异丙基硫脲组成的反应液中,控制温度不超过25℃,然后在室温下搅拌3h,在80℃搅拌2h后,冷却至室温。加入25mL水溶解固体氯化钠,静置,分出水层,有机相减压脱除甲苯,残留物加80mL80%乙醇,搅拌、冷却、过滤、干燥得产物10.8g白色固体,m.p.98~102℃ (用乙醇重结晶,m.p.104~106℃),含量93.5%,收率66.3%。
2.光气合成法N-甲基苯胺与光气、氯气反应,制得N-氯甲基-N-苯基氨基甲酰氯;再与1-异丙基-3-特丁基硫脲在三乙胺存在下反应,合成噻嗪酮。N-甲基苯胺与光气、氯气反应,制得中间体N-氯甲基-N-苯基氨基甲酰氯;另在酸存在下,叔丁醇与硫氰酸铵反应,再经转位得到异氰酸叔丁酯,再与异丙胺反应,制得1-异丙基-3-叔丁基硫脲。该化合物与上述N-氯甲基-N-苯基氨基甲酰氯在碱存在下反应,制得噻嗪酮。

用途

该品为新型高选择性杀虫剂。可有效地防治水稻上的中蝉科和飞虱科,马铃薯上的叶蝉科,柑橘、棉花、蔬菜上的粉虱科等害虫。

SDS 1.0 中文 展开
SDS 1.0 英文 展开
MSDS 中文 展开
1H NMR : Predict展开

核磁图谱 1H NMR : Predict

收起
查看更多
柱形 活性相 温度 (°C) 保留指数 (I) 参考文献
毛细管柱 HP-5 - 2195. Tanabe, Mitobe, et al., 2000
柱形 活性相 温度 (°C) 保留指数 (I) 参考文献
毛细管柱 SLB-5MS - 2191. Mondello, Casilli, et al., 2007
柱形 活性相 温度 (°C) 保留指数 (I) 参考文献
毛细管柱 SLB-5MS - 2201. Mondello, Casilli, et al., 2007
柱形 活性相 温度 (°C) 保留指数 (I) 参考文献
毛细管柱 HP-5 - 2229. Murayama, Mukai, et al., 2000
柱形 活性相 温度 (°C) 保留指数 (I) 参考文献
毛细管柱 Siloxane, 5 % Ph - 2219. VOC BinBase, 2012
噻嗪酮
CAS号:69327-76-0 分子式:C16H23N3OS 分子量:305.43800

化工圈APP

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二维码

购物车

不要让您的购物车空着哦,买试剂买原料
如果您已添加过宝贝,那就赶紧登录查看吧

投诉建议

  • 咨询类别
  • 问题描述
  • 联系人电话
  • 联系人